
不要用“国学大师”打扰季羡林
7月份一个很平常的上午,一代宗师季羡林向看了98年的人间烟云,挥一挥衣袖驾鹤西行。这几天,什么《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他是永恒的国学大师》、《最后的国学大师都走了》之类缅
7月份一个很平常的上午,一代宗师季羡林向看了98年的人间烟云,挥一挥衣袖驾鹤西行。这几天,什么《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他是永恒的国学大师》、《最后的国学大师都走了》之类缅怀和哀悼季老的文字如过江之鲫,蜂拥而上又鲜灵生动。季羡林一生誉满天下。一个人在古文字学、历史学、印度学、佛学和比较文学等某一个方面抵达他的足下,都堪称大家了;而他于每一方面都做到让人高山仰止的程度。此外,他还精通12种语言,翻译了大量文献,涉猎写作诸多领域,实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称之为“国学大师”,也实在值得商榷。
某虽不才,对季羡林这样的大师还是略知一二。可以说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是印度文化上,对所谓中国“国学”的涉猎和研究确实很有限。当然,作为一个时代标志性的学术大师,他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还嫌不够,至多在“关注”前面加个副词“很”字,如是而已。
对此,治学严谨的季羡林相当清楚。他在自己回忆性质的散文集《病榻杂记》中,旗帜鲜明地谈到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等头衔。他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他称自己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于哪一部古典作品或者哪一位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为此,他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现在是大师稀缺又遍地的时代,对于远离现代人语言习惯的国学来说尤其如此。一听季老先生的话,我心底顿时涌起“你才大师,你们全家都大师”的恶作剧之感。但是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执意把这件“请辞”轶事解读为谦虚,演绎为佳话。其实,有心之人不难发现,这是季老基于自我客观认识的一种实事求是的决断,是一个一丝不苟的学者给公众的严肃回答。
在网上浏览了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其中披露自己生活、学习和奋斗自强的事迹确实,感觉文笔一般,远不像香港学者饶宗颐说的“(季羡林)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当然,饶氏所指可能并非季老所擅长的散文,而是他能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印度学领域。先生的散文也就是文从字顺罢了,如果不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这类文字或许要自费刊行、然后躺在自家的斗室中接受尘埃的阅读吧。
我认为,称季老是散文家已经有些过了,更遑论“国学大师”!既然他本人都不承认自己是“国学大师”,我们的文化界和媒体又何必非要哭着喊着扣上这顶名不副实的帽子呢?!现在,季老远游而去,一些人对他过度地顶礼膜拜和不知就里跟风的人,依然不肯罢休,还要他顶着他生前一再不愿接受的“国学大师”的伪头衔。我想,老人家九泉之下也一定是惴惴不安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