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学生跪着学语文

不要让学生跪着学语文

打扇杂文2025-05-16 18:40:40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人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杜鹃》,其开篇是“西川有杜鹃,东川有杜鹃。涪万无杜鹃,去安有杜鹃”。假如你是一位评论家,你会怎样评价呢?假如你是一位语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人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杜鹃》,其开篇是“西川有杜鹃,东川有杜鹃。涪万无杜鹃,去安有杜鹃”。假如你是一位评论家,你会怎样评价呢?假如你是一位语文教师,你会怎样给学生讲解呢?
——楔子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某市的语文质量检测结束后,一位很有威信的教师照例给学生讲解试题。他仗着自己的资格老,懒得看标准答案,就一面讲一面问学生标准答案。学生用唱歌一样的方式回答,教师也跟着解释为什么要选这个答案,而不是选另外的答案。机械重复让一些学生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学生不过瘾,就故意把答案说错,而教师也就牵强附会地说明它是如何地正确。等到捣蛋鬼学生说明真正的标准答案时,教师又引经据典地证明这个答案的绝对正确性。全班终于忍不住哄堂大笑。
还有一个这样的事实:一位重点中学的语文权威教师,在调进高等学校的那一年,他的儿子面临着考大学。当他应儿子之求,为之做语文卷子时,结果被认为错误百出。原来是因为他当语文教研组长的时候,他有出题的权力,他就是标准答案。
这样的事例其实很多,举不胜举。掩卷深思,我们该有怎样的感悟?这两位权威看似所遇到的情形不同,结果也不同,但是我认为导致他们行为的根源是一样的,即让学生跪着学语文,自己也跪着教语文。
何为“跪”?辞典解释为:动词,指两膝弯曲,使膝盖着地的动作;示例:跪在地上不起来;组词:跪拜,解释为:动词,跪在地上磕头的动作。很明显,“跪”的含义至多不过是一种礼节,或为了表示对对方尊重的姿体语言,是外在的形体语言。在强调“礼”的中国,其实采用如此方式,也不为过。何况世界上也不是只有中华民族才有这样的礼节形式。那么,学生不跪着学语文,教师不跪着教语文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二者的本质是让学与教师都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在开放中有激情,有争辩,有求异,不呆板,不盲从,有鲜活的个性,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人性的净化和升华。
中国人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会下跪的,“男儿膝下有黄金”,证明了中国人的膝盖骨还是很硬的,当然更有枚不胜举的事例加以佐证:不饮盗泉之水的志士;不食嗟来之食的廉者;慷慨就难,留下丹心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痛斥鼠辈的闻一多;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他们也曾下跪,但跪下的仅是躯体,绝不是灵魂,绝不是思想,绝不是人格。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绝不跪下思想与灵魂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彪炳千古,光耀古今。
有鉴于此,那么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不要让学生跪着学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须有“四具备”的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的首要素质是“人文素养”。
何为“人文素养”?我认为:“人文”可以以七个词语详尽阐释:个性、灵性、悟性、真实、审美、怀疑、创新。下面分别简述之:
个性是指个人特有的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这是人区别人最重要的元素。毫无疑问,语文培养人的个性,尤其是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个性,语文的本质!
灵性是指人的天资,这里特指经过训练后所具有的智能,即指人的后天智力。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的智能,培养人的智慧,正是语文的功能。
悟性指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同样有后天的因素,而且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还得倚赖于后天的挖掘与培养。这虽然不能完全依赖语文一科,但起码语文是基础和前提。
真实指符合客观事实,或者说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与虚假相对。语文就是用语言表述抽象的和形象的世界的特征,因此,它潜移默化地应该培育人的真实!诚信。不正是构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基础吗?这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审美指对自然或艺术品的美作出评价。审美是一个动词,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演化成一种具体的行为。审美行为可以说是文明人文化程度高低的评判标准,也是人们生命本质组成的重要部分。没有审美,可以说人类便不会有进步,人类的生活又会回到原始,归于野蛮。语文对此能不审慎?
怀疑此指疑惑,是思维的一种品质。人类正是应有怀疑,因怀疑而有思考,有探索,人类的文明才不断的进步,宇宙间的真理才一个一个被发现与揭示。很难想象,人类没有怀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创新词典释为摒除旧的,创造新的。我认为这不能涵盖创新的全部内涵,因为它有排斥性,而创新还应该有包容性或继承性的创新性的一面。无论是哪一种含义,都应该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创造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外在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她很难长久立足。一位名人说: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我想:语文更应该勇挑重担。
由此形成为人的素养。素养指平时的修养,它应该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内化和外化融合所体现出来的净美或纯美。它无形无象,却又如此鲜活的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形象化的载体。
综上所述,不要让学生跪着学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真实、审美、怀疑、创新的品质,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从而外化为“灵魂”、“思想”、“人格”!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是盛物的器具,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我们不能像修剪花木的园丁,把学生也修剪成为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行道树”,让我们的学生只会跪着学语文,不会站着学语文,那将是语文教育,也是语文教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