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庙的松
每棵松都历经千年风雨。那些树干实在是粗,几个人合抱都难以拉得住手。树皮皴裂的得厉害,一条条纵向裂纹,密密的将树皮割裂成一绺一绺,让人总想到黄土塬上的沟沟壑壑。沟沟壑壑顺着树干上下延伸,常常碰到树洞的阻碍。树洞黑乎乎的,大多朽烂得只剩下了半圈树皮,它们一个个张着大嘴,妖魔般吸走了树的活力。至于树冠,稀疏得厉害,简直无法形成整体的冠,只好东一团西一团,上一堆下一堆地散漫着苍苍绿意,总让人怀疑那点点绿色能否养得活这么大一棵树。
这些松早已枝枯干朽。隔不了几棵树,就会有这样的一棵,要么树干围着铁箍,撑着铁棍,要么树洞里填着水泥。看到它们,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居然能看到成片的,这么有年代的松,幸运之余又隐隐担忧,这么古的松,也许一场暴雨,一次大风,它们当中就会有几棵黯然死去。下次来曲阜,我又能看到当中的哪几棵?
当沉浸在孔庙的松营造的绵绵古意时,一个念头不经意地敲打我的脑门:夫子,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思想何尝不似这棵棵古松!
几千年来,夫子的仁爱思想,纲常理论,历经汉朝董仲舒,宋朝程朱,一路发展,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根本,稳稳占据中国人的灵魂。儒家思想养成了中国人的性格,左右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夫子也由此成为百家之首。
当年,它的生机多么盎然,而今,它的前景又多么黯淡!
如今,新儒学主义方兴未艾。有人开办私塾读经,有人鼓吹穿着汉服,各地公祭活动此起彼伏,各种传统文化讲坛一个接着一个开坛。儒学仿佛已然复苏。可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在欧美的世界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在我们自己近百年的反传统运动的影响下,业已式微的儒家文化还能在新儒学主义的刺激下,重现当年的辉煌吗?
人不可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曾经的辉煌就让它过去吧。继承诚然重要,创新更有现实意识。只要新思想能品咂出夫子思想的味道,夫子,夫子的思想就活在新思想之中。只是,新的思想不要再冠以夫子的名号,毕竟白马非马是谬论,肉汤不是肉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那样,即使有朝一日,孔庙古松不在,甚至是孔庙不在,我们也一样会记住夫子思想的辉煌历程,一定会因为夫子的思想作为百家源头之一对他无比敬意。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求职需要平等心
下一篇:学生跳楼自杀突显出来的教育缺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