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方面对台湾人民始终抱有很大的期望,不论从领导人的讲话看,还是从经济方面的合作,处处从台湾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的考虑看,那意图都很明显,就是寄望于台湾人民,使大陆所追求的统一目标能够得到台湾人民的基本赞同和支持。
对于台湾自己的党派斗争来说,也毫无例外寄望于台湾人民,值此大选之际,参选各派,无不抛出各项承诺,争取民心。现在看来,台湾的民主体制,最得实惠的非台湾人民莫属了。
是这样的,民主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一切依据民意,将人民的地位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日常的决策仍然由上层推出,如果没有民意的支持,照样夭折。西方成熟的民主,之所以被其他体制所诟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行为时时要被民意影响,因而极大地削减了他们的效率,使他们的当政者经常处于缩头缩尾的状态,不能够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这个我负责”这样类似的话,很少在西方民主社会的官场中听到,因为没有一个人敢于、或能够为某事负责。
台湾社会的民主,从它对人民的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重视这点,可以看出差不多已经成熟,民主成熟的标志,就是对人民怕和尊重的程度。
现在,距离大选为时不多,各方忧虑的还是民意,争取民心是当务之急。
对比国民党和民进党,大陆也始终没有放弃争取台湾人民民心的实际行动,好话加合同(其实就是钱)从来没有停止向台湾人民示好,即使是绿营的人民。
如此看来,台湾人民成了两岸共同的“香饽饽”了。
这样一来,既然未来取决于台湾人民,那就很大程度要依赖那个人民的基本素质了,不是大陆方面多次强调,在人民的素质没有得到改善之前,大陆不适宜搞现代的民主政治吗?那么对台湾本土而言,这个观点应该仍然适用,应该一视同仁才是。那么,台湾人民的基本素质到底如何?个人以为,他们与大陆的人民半斤八两而已,不分伯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民也是盯着眼前的利益,没有着眼未来和长远。比如,虽然马英九执政四年,许多地方出现瑕疵,但是,总体来说,他的两岸政策缓解了两岸紧张局势,给了台湾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起码使台湾能够看到那么点希望,不至于两边兵戎相见。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关注这件大事,仅仅注意到他的瑕疵,而准备将他抛弃。二,台湾人民好意气用事,喜怒无常性,看惯了马英九就打算再看看蔡英文,而不是深刻地、冷静地分析此二人的不同与差距以及未来对自己的影响,只是凭意气行事,这样并不符合成熟民主社会对人民的期待。比如美、欧等,他们的人民就要比台湾的人民或大陆的人民冷静与深刻的多。三,台湾的人民对社会政治关心的程度,远不如美、欧的人民,他们最关心的是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从几篇反映台湾人民投票意向的采访报道,看到人民对自己态度的表达,使人有很深的印象。台湾选民中始终保持40%的中间立场的成分,而这一大部分恰恰是那些模棱两可的人民,对政治不是那么关心的。只有所谓“深蓝”和“深绿”的人民,可能更多地从政治或前途方面思考选举的问题。假如——仅仅是假如——大陆这里马上开始民主选举,人民的态度,极大可能与当前台湾人民相同或类似。
正由于这样,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说法,其实并不科学。大陆之所以寄希望于官吏和精英,而并不真的寄希望于人民,正是出于此种考虑。而为什么竟偏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我就不得而知了。
人民的素质,应该是个边实践边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块一块已经烧好的砖头,只要垒起来就盖好了房子。永远不接触民主,永远不会有民主的素质。台湾人民现在的情形就好比盖房子用的是泥坯,垒一层烧一次,再垒一层再烧一次,当房子盖好了,泥坯也烧成砖了。
马英九和蔡英文再加上个宋楚瑜现在正在激烈地争取民心,但是或许他们谁也没有对自己的人民有个深刻的了解和研究,清楚他们目前的整体水平和长、短时期的追求,所以容易出现自己的许诺并不切合实际的状况,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因此造成盲目性。
民主的主体,是人民,这一点绝不应该忽略,所以,作为人民手中玩偶的政治家的第一要务,必然是了解人民、研究人民,做到这点即将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