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印度电影,获2001年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电影借助于带有民俗特点的婚礼,反映了东西文化、爱情欲望、新旧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结构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也一直是我们文艺作品所热衷反映的问题。这种主题,可能是所有的东方国家都面临的现实问题。借助于一起婚姻,一起情杀,一起历史旧怨,折射出这种冲突性的时代主题,在我们中国的文艺作品如《雷雨》中也异曲同工地存在着。而《季风婚宴》的标题的立意,正带有与《雷雨》相似的用意,影片中表现的这场婚宴发生在季风到来前夕,也预示着现实中的婚宴中潜含着的风暴与冲突。但是,正如影片中人物所说的“季风总会过去的”的一样,所有的这些婚礼上不祥和气息都会烟消云散,迎来东方式的大团圆的结局。
也许我们看惯了太多的这种东方思维方式,觉得影片的主题立意没有多少新意,但威尼斯的惯有的评选属性,就是很注重这种民俗化的东西,哪怕这种民俗化的质地是一种虚假的人为的雕琢的甚至是以概念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但是威尼斯电影节仍然给予这种电影以突然的嘉奖。印度电影给人的整个感觉,就是内质上比较浅薄,一般情况下,歌舞片是一种经过修饰过的片种,极大地影响电影对现实的反映与折射。所以印度电影热闹是热闹,但真正有什么深刻的东西存在,很值得怀疑。像本片中穿插在婚宴上的一些印度电影必备的舞蹈场面,多多少少地让电影再次沦落到印度电影擅长表现的方式所带来的通病上来,整个电影热闹有余,矛盾发掘却很浅,提出了矛盾,但转眼间便三花两绕地把问题迎刃而解了。
是凡婚礼,都是一个家庭的集会,众多以前难以觌面的亲朋好友都一起涌起出来,对于剧中的真实人物来说,八大姑七大姨可能辨识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这些一哄而上到银幕上的人物,观众接受起来可是苦不堪言了。正如影片中的新郎对新娘所感叹的一样:“这么多的仪式,我根本搞不清谁是谁?”这句话,对观众来说何尝不如是?
风起云涌的亲戚还不是婚礼季风中的主要领军人物。在婚礼上的最强大最危险的风暴,倒是新郎与新娘之间的拉郎配的无爱的婚姻。影片一开始,新娘雅迪蒂在婚礼前夕依然和情人热吻拥抱,缠绵在一起,对于一个婚礼来说,没有比新娘的心有他属最为可怕的了。这种婚姻在中国的电影作品中往往是爱情悲剧的原因。《黄土地》、《红高粱》中的婚姻的不谐合都是以一种比季风更可怕的暴力来解决的。但是,印度电影竟然很轻易地就化解了这种无爱婚姻的矛盾。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这种婚礼上的同床异梦的一对新人之间,竟然很快开诚布公,萌生了感情。新娘坦白了自己的私情,赢得了新郎的宽容,两个新人得到了相互谅解,踏上了婚床,于是一起婚姻风暴,就在这种近似童话般的简单转化中,变成了和风细雨。这种转化相当的表面化,在最表层、通俗的戏剧故事里,这种转折是合理的,但是,现代电影、文学向人心深度挖掘的过程中,早就摒弃了感情这种直来直去的脸谱化的简单图谱,而是揭示出感情曲线每一个波纹里面的细微颤栗。也许印度电影这种浅显化的风格流派,还依然这种幼稚化地相信爱情的单纯性质,这反映了印度电影对情感深入挖掘方面的乏力。实际上,中国电影对于爱情的相当然的臆想,也是造成中国电影鲜有深刻爱情的原因。影片中的最严重的爱情危机,竟然在短短的婚礼前夕,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关系,这种矛盾的转折也太快了,也太容易了。
与这种爱情冲突相伴相生的是,影片还折射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影片中的老一辈人,都很坚守古老的传统,而下一代的理想,都是梦想出国,逃避故土,甚至冗繁的婚俗,在青年人的眼里也是厌倦的。影片在这里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正是所有东方民族在面向世界时所遭遇到的必然震颤。影片借此表达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无所不在。影片隆重推出的婚礼场面固然反映了印度特有的地域文化,但在青年人的眼光中,这种程式化的民俗仪式却是他们心理上唾弃的对象,他们不过遵崇着上一代人的压力,被迫成为这种民俗风情里的一个角色,但他们的内心里,却依然渴望着到一个远离这种民俗风情的国度。新娘雅迪蒂的最大理想就是飞往国外,从中可以看出,影片以一种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展示了印度的婚俗,但影片的价值体系却对这种表像上的风情进行了诘责与质疑,正像陈凯歌与张艺谋们在展览中国的民俗传统时,对这种传统的合理性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一样。在这种表像与观念的对立中,包含着创作者的一种记录生活、无力权衡、任由冲突自由发展的无奈情结。这种无奈也许只有跳出当时的立足处,才能会变成一种“笑着向历史告别”的洒脱与轻松。处于历史视角的局中人,永远无法看清自己所在位置的价值与意义。
影片中的另外一条线索,则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尊严冲突。这是通过影片中的落落寡欢的单身女子咏雅来体现的。饱经风霜的咏雅与婚礼的欢快基调反差甚大,在她的眼睛里,总包含着一种历经沧桑、看透红尘的漠然。当一切揭开谜底的时候,原来是幼时她的姑丈对她进行了性骚扰,使她过早地遭受到了性伤害,导致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在影片中,当那个人老心不老的姑丈继续在婚宴上诱惑年幼的小女孩的时候,咏雅挺身而出,揭开了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在影片中,这位姑丈很有钱,一口包揽了穷亲戚孩子必须到国外学习的费用,从金钱的角度上讲,他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恩公,但最终在他的慷慨大方的伪善外表下,却包藏着一颗猥琐的心。影片借此说明,金钱与道德呈现了某种异化,揭露了为富不仁的普适存在。这种揭露在影片中依然是以一种漫画式的简单方式体现的,一旦揭露出来,情节便急转直下,所有的是非判断都昭然若揭,应该说,这里继续体现出印度电影常见的脸谱化的幼稚化倾向。
至于影片中的装修工头与女佣之间的爱情,则采取了一种喜剧的搞笑方式予以表现的。这些段落,基本沿用了通俗剧的叙事方式,乏善可陈,变相地说明了一种真正的爱情,恰恰存在于没有物质羁绊的普通人之间,仍是一种非常俗套的情节模式,就是真正的爱情在劳动者中间,而贵族的爱情,却带着功利化、糜烂性的。这条线索与主要的冲突线索,也没有多少关联,自成体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