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小说的流变

中国武侠小说的流变

储隶杂文2025-05-03 02:24:36
武侠小说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在正统的文学史上似乎不入流,也不为文学评论家们所关注;但它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读者市场却是无庸置疑的,一浪又一浪的“武侠小说热”,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文学奇观。
对于武侠小说,人们争论已久,但无论是褒是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即武侠小说在中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深受民众的喜爱。不光武侠小说如此,由武侠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或电视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其收视率绝对不低于其它题材的作品。人们或许会用读者的文化层次低,不能欣赏高品位、高档次的纯文学作品来解释这一现象,但这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在武侠小说的读者群中,不乏教授专家学者,据说,邓小平同志还是大陆最早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的人。这足以说明,武侠小说,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类型中的一大类别,自有其独到之处,并且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可替代的,因此,认真研究一下武侠小说的影响、地位、发展及其流变是很重要的也很必要的。

一、滥觞期:从秦汉列传到隋唐传奇
武侠小说的历史非常悠久,远古神话和传说中征服大自然、造福人类的具有侠义色彩的理想英雄,先秦史书中具备豪迈气概和侠烈行为的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武侠小说的产生以启迪。春秋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泛滥,“侠”这一形象便植根于这一厚土之中。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华为“侠”立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文侠”、“武侠”形象,揭开了侠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一页。他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篇堪为我国武侠小说的滥觞。
《游侠列传》中的朱家扶助豪杰之士,救济百姓危难,把别人的急难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义侠形象。司马迁塑造郭解这一人物时,没有回避他的残忍和狠毒,而是以一个史学家的严谨与真实来记录这一个性格复杂的游侠的形象。在《刺客列传》中的鲁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都是真有其人,实录其事。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这种“武”和“侠”的精神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是有着现实基本和民间基础的。
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是被誉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的《燕丹子》。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宣扬的是报恩复仇的传统侠义思想。其文注重写“侠”,注重胆略、品德,而非纯粹的武功,还缺乏“武”与“侠”的有机融合,还是武侠小说的初级阶段作品。
魏晋时期的武侠小说,有《干将莫邪》、《谢允》、《李寄》等篇。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小说,侈谈神鬼,侠客通常用怪异手段来达到自己的行侠目的,侠与神有了某种相通之处,给武侠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周处》、《戴渊》》、《魏武抢婚》等则反映了六朝人对“武侠”的理解,即凡是违犯禁律,或以武力挟制他人的人都视为"侠。这种对侠的肯定与否定的双重认识,使六朝人塑造出亦盗亦侠的形象,为后世武侠小说描写性格复杂的侠客形象开了先河。
至随唐,武侠小说趋向于成熟,不仅数量空前,内容形式完整,其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唐代武侠小说,一是继承了侠义传统,内容也多涉及扶危济困,快意恩仇,将传统的游侠精神鲜明地诉诸笔端。二是受魏晋志怪小说的唐朝宗教意识的影响,喜写行踪不定,来去自如的剑侠,将剑术与道家道法佛家佛力混杂融合,武功被无限地夸大,达到了神出的鬼没的境界。三是所写侠客大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行侠仗义,功成身退,丝毫不为世俗红尘所羁绊的人物。其中李靖与红拂的故事最为典型。
唐代较有影响的武侠小说有《虬髯客传》、《聂隐娘》、《昆仑奴》等。

二、发展期:从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
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市民阶层兴起,在一些商业繁荣的都市里,少不了市民的娱乐,各种瓦肆伎艺应运而生。话本就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恰恰是这一文学形式的兴起,为武侠小说从文言到白话,从短篇到长篇,从儒气十足的"文侠"到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武侠"这一巨变提供了前提。这一时期印刷业的发展又为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诞生了永垂不朽的武侠经典--《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水浒传》不但塑造了众多的极富个性的侠客,而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极为丰富的江湖世界。由单个的侠客人物到了群体的侠客形象。《水浒传》首次以白话长篇的形式问世,并开后世武艺侠小说写江湖人物皆有绰号的先河。在武功的描写上一反唐人神奇剑术的格调,把中华武术引入文学领域,着重写出了侠客们的实实在在的力和勇,武功的一招一式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丰富多彩。从某种角度上讲,《水浒传》直承司马迁,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矗立了一座丰碑。它为武侠小说在文学史上赢得了可以和其他任何题材、体裁的作品相并论的荣誉。《水浒》中的108个侠客人物,几百年来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极大地丰富了文学艺术的人物画廊。《水浒》将历史与虚构乳水交融,将朝庭与江湖有机结合,将大愚大忠与大逆大叛不置可否,将侠客与民族命运同呼吸,大气磅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施耐庵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武侠小说家。
明末至晚清是武侠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但成就并不很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大致可分为四个流派。
一是忠义侠盗型。代表作品有《水浒后传》、《禅真逸史》《荡寇志》等。
二是武侠公案型。作品有《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此派小说将清官与侠客联为一体,行侠仗义与理狱断案互为补充。这类小说侠气渐消,奴气渐长,流于公式化、概念化。
三是武侠神怪类,如《济公传》《七剑十三侠》等,尤其是《济公全传》,主人公济公可说是一位中国小说史上罕见的亦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剧人物,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人物形象。
四是英雄儿儿类,代表作品有《儿女英雄传》《侠义风月传》等。这类小说既写英雄侠义又写儿女情长,让只知道"武"的侠走入了"情"的禁区,为丰富武侠人物的形象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武"、"侠"、"情"三结合是当代武侠小说创作的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