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门

有这么两则故事: 一是说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他在三十岁以前便已将本埠所有文学大奖悉数纳入囊中,更凭着卓越的才华,跃升为自己所在报社的一级主管,可谓功成名就。据传也就是这时候,他读到了印度《奥义书》中的

有这么两则故事:
一是说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他在三十岁以前便已将本埠所有文学大奖悉数纳入囊中,更凭着卓越的才华,跃升为自己所在报社的一级主管,可谓功成名就。据传也就是这时候,他读到了印度《奥义书》中的一段话:“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遂顿悟,从此转研佛法,潜心禅境,终成一代精神导师。
另一个是说释迦摩尼,他在成佛之前,本是个锦衣玉食的王孙公子,然而就在二十九将近三十岁时,忽然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各种烦恼莫名地纠缠着他,苦思不得其解,同时更不满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始论,于是舍弃一切,出家修行。在六年苦行,遍访名师之后,悟出苦行也不能达到解脱,最终弃而至菩提伽耶(亦作“佛陀加雅”,为印度佛教四大圣迹之一)的一棵菩提树下,静思成佛。
引述这么两段读来的故事,并非想考证它们的真伪,更无意向佛,只是想到我辈红尘中人,每日里只顾着在利益场中翻滚,身心俱疲,何妨也静下心来,想一想生命的意义,最不济也该在每晚临睡前,考虑一下明天的脚步去向何方。
假如说人到三十岁还没有觉悟,没有改变,即是走向死亡之途的话,是否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生总是有那么一座死亡之门,需要我们去跨越,去选择呢?
想来世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跨过这道门,他的肉体愈发的张狂、膨胀,而精神却依旧荒芜,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已经死了;另一种是肉体或许消亡,而他的精神却传载后世,烛照红尘,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依旧活着。
古言三十而立,一个立字,道出了为人的精义。立的反面是倒,倒下去的是魔障,而立起来的则是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