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湖路99号回来

1  按理说,环湖路,那就一定有湖。事实上这一狭长的水域算不上“湖”,倒有点象“溪”,但其水又非活水。路倒是真的路,车水马龙。环湖宾馆就在路口。很旧,矗立着如同一位不服老的老人。我对号码数总是敏感:宾

1 
 按理说,环湖路,那就一定有湖。
事实上这一狭长的水域算不上“湖”,倒有点象“溪”,但其水又非活水。
路倒是真的路,车水马龙。
环湖宾馆就在路口。很旧,矗立着如同一位不服老的老人。
我对号码数总是敏感:宾馆是99号,久久;房间是555号,吾吾吾。
所以,三天的会议,令“吾”之回味“久”矣。

2
两个会是连在一起召开的。
两个会都是新事物的诞辰。
换句话说,是由省教育厅做产妇生下了两个学术机构。
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成立大会暨教育改革高峰记坛,江西省中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前者,我忝列于理事会;后者,我是委员,分工教育资源开发。
是两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吗?我问了自己。
目前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属2008艰苦奋斗的一个兆头。毕竟,两本聘书都盖着“江西省教育厅”的大印啊!
据说,这两个学术新机构的孕育颇费周折。省厅几经犹豫,担心“好心办坏事”——非但没有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鼓风机。
厅长讲话特别提到他收读的一封学生来信:元旦,新年第一天,全国人民都在休假,我们学生象囚犯一样关在教室里“月考”;为什么要这样折腾我们呢?
所以厅长反复强调:特级教师应该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全省40万中小学教师中,特级教师(包括从1979年产生的第一批到2007年第五批)总共才400多位,是千里挑一啊,必须遵照中央最高层对教师所发出的指示——要以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来赢得社会的尊重!
至于教学指导委员会,被简称为“指委会”。这名目听起来颇具官腔威慑力,而实质上就是技术活儿。分管业务的副厅长对它作了一个很精确的定位:指委会,是省教育厅管理全省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依靠力量,是省教研室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是全省各级中小学提高“五率”的先锋力量——所谓“五率”,即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高中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就业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及各级各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分组讨论时,某师说:“特级教师分会和教指委这一类机构的成立,在全国尚属首例。”我接口说:“标新立异不是目的,创新领异才是目的。”
我说这话是缘于某种忧患的。如果机构的成立只是一个摆设或花瓶,那将对不起所有会员的良心与赤诚。
显然,未来工作的展开肯定有许多难题要正视要破解。比如,按照大会通过的条例与章程,两个机构都没有专门的拔款,日后的运转经费依靠赞助;赞助何来?又比如,会员散布全省各地,如何分工合作、形散而神聚?等等。

3
特级教师分会成立大会的会场设在6楼。
虽然这几天气温猛降了七八度,会场也没有开空调,但我们这些教育自然人,依然凭着教育的自然情感,散发出教育的自然体温——一点儿寒意都没有。
会员们是自由选择座位的。
我习惯性地在中排中间的边位上落坐。
环顾四周,可见几个头发斑白者(他们是第一批特级教师),大量的是中青年人。作为中年人的我,对于30来岁青年人最为注目:当年我也是30岁左右在全省教改声名鹊起的,却想都不敢想“特级”这顶桂冠(我那时只是中级职称);如今,这一批青春力量实现了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为之而感到无比幸福——我情不自禁地假设时光倒流了,我年轻10多岁了,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只可惜,眼下,他们这一拨人无法觉察我这一类人的这一类幸福哪!
阅历决定意识吧。
同时,阅历也决定见识。
厅长在台上作报告,讲了老半天,坐我前排的一位年轻女老师问旁边一位中年老师:“台上讲话的是谁呀?”哈哈!笑话,令人几欲下泪的笑话!
不是那位年轻老师没有认真听讲,实在是她身居底层,没见过场面啊!我老家乡间对窝居一隅、不谙时势的人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住在脚印坑里的人。
好在“特级教师分会”成立了。从此以后,“住在脚印坑里”的教师就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扩大见识的机会,有了展示自我并发展自我的舞台!

4
特级教师分会2008年工作要点列了五条:送教下乡,“走进新课程”巡讲,科研课题攻关,打造学校特色,培养青年教师。
显然,“送教下乡”排在第一位是绝对英明的。
记起不久前(元月6日)在市人代会上所听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08年市政府重点工作,涉及教育方面虽然仅160多字,只说了两点,但这两点“狠狠”地抓住了关节点:一是切实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两免一补),一是抓好薄弱学校建设(筹集资金1。2亿元以上,改造6万平米危房,新建校舍20万平米)。
当然,这两个关节点在操作层面上的含义还应该外延,即由硬件到软件,要两手抓。
目前,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相当突出,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之大。因此,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送教下乡”就是从软件上配置优质资源的重要举措。
此举措,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大道理”早就摆在我们面前:只有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读得起书又读得好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所谓“强国兴邦”的使命。
总之吧,心里装着教育的春天,百花盛开与百鸟和鸣的景观就一定会是一道真实而动人的景观;之后,盛夏金秋与暖冬,也就必将由我们的手笔全都描画出来。

5
在“高峰论坛”上,有多位领导与专家作了报告。
或政治色彩浓,或学术争鸣烈,或漫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过古稀的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的漫谈。
没有官腔。和风细雨。现想现说。全是个人经历与体会。
放开说,一放就舍不得收住了,以至集体合影的计划也给他打消了。
他的亢奋是发自肺腑的,是有历史根源的。
刘主席其实本质意义上是“刘先生”。
他1958年于华东师大物理系毕业后来到江西师大附中教书,一直教到1992年(达34年之久),这期间从普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