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母校

舌尖上的母校

从长散文2025-08-01 01:41:58
我的母校是赣州卫校,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舌尖上的滋味更让我回味无穷……母校位于赣州市。赣州人擅长做美食,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吃深通其道,极其讲究。卫校的食堂就是一个
我的母校是赣州卫校,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舌尖上的滋味更让我回味无穷……
母校位于赣州市。赣州人擅长做美食,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吃深通其道,极其讲究。
卫校的食堂就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厨师们个个身手不凡,即使是大锅菜,都炒出了赣州人对吃的那份认真劲。
赣州地道的小炒鱼,哪怕出自于食堂一米多宽的大锅,也丝毫不减小炒鱼独有的酸、嫩、鲜、滑的味道。鱼选的是新鲜的草鱼,切成三、四厘米长的小块,用各种调料淹制半至一个小时,放进烧滚的花生油里炸二分钟捞出,再配与鲜艳的红辣椒、丝瓜或者黄瓜小炒,色泽是金黄与碧绿相间,没吃便先饱了眼福。
叉烧肉,是同学们的最爱了。大块的肉买来后,瘦肉丝用生粉拌好配以青椒炒成翠绿粉嫩的青椒炒肉,剩下的肥肉用料、糖、面粉拌成一块块,用油炸成金黄,入口酥软,不说根本不知道是用油腻的肥肉做的。
看卫校门口小炒店里的老板娘炒菜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小巧干净的老板娘立于灶前,手挥着锅钞象艺术家一样的表演着,再忙再累也从不减少炒菜的每一道工序。灶前放二口炒锅,一个用于过油,一个用于炒菜。苦瓜炒肉,瘦肉切成丝,用淀粉拌下,在锅里过油捞出,苦瓜切成薄片,用盐淹下,抓干水再过油,另一口锅里放底油,先下肉再下苦瓜,端上来白的是肉,绿的是苦瓜,还没有吃就开始垂涎欲滴了。
中午的女生宿舍楼是最热闹的了。午饭刚过,热情洋溢的赣南老乡们正挎着小提蓝在宿舍大门口等着我们,小提蓝里盛放着我们最喜欢吃的豆巴子、花生巴子、米果、新鲜柿子等。
脆而薄的花生巴子、豆巴子等是赣南老乡最拿手的油炸小吃。记的见多识广、愽学多才的政治老师,在课之余曾自豪的感概:“我们赣州人最会弄吃,无论什么食材,哪怕就是地上的野猫根,裹上点酱,放油里炸下,也能把它搞成风味一绝的小吃”。
读书时,盼望着国庆、元旦这些假日。假期的最后下午里,回家的同学陆续返校,宿舍的桌子上慢慢的堆积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各种油炸的米果、猪皮炸的烫皮、红暑干等。信丰的同学带来了红瓜子,红瓜子个头极小,初吃时磕半天吃不出一个仁来,后来磕的得心应手时,才发现自己原来爱极了那红瓜子的味道。
带着葱香的稣小鱼是最先被抢光的。鱼是自家的小弟从小河里捞起的小河鱼,妈妈用面粉调成酱,放些葱与盐,包裹着小鱼放进花生油里炸。稣小鱼吃起来外焦里嫩,满口葱香与鱼香,连骨头都脆脆的,全融化在嘴中。
如果被赣南的同学邀去做客是最得意,也是最饱口福的了。出来欢迎我们的妈妈们虽然其貌不扬,但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高厨,不用半天的功夫,一桌丰盛的饭菜便整了出来。
至今为止,我仍然怀念几道菜的绝妙滋味。
米粉蒸鱼、鱼丝是在兴国县同学家里吃到的。兴国县是鱼米之乡,鱼常成为客家兴国人餐桌上一道佳肴。米粉蒸鱼用的是熊鱼或草鱼,先把米粉用佐料拌好,以辣为主,熊鱼切成片,拌好料,放在米粉的上面,装进蒸笼,放旺火上蒸十几分钟,让米粉充分吸取鱼的鲜味,鱼又吸取米粉的辣味。吃起来,辣得让人回肠荡气,大汗淋漓,越吃越过瘾。
酸萝卜炒大肠与酿豆腐是在龙南县同学家里吃到的。在赣州人家的厨房里,家家户户都存放着一个酸坛子,坛子里永远浸着一些酸豆角、酸萝卜等酸菜。自做的酸萝卜配上洗净的大肠一炒,酸、咸、辣、麻、脆,真是五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
那次因为时间匆忙,同学妈妈做的酿豆腐里面没有夹肉,只是简单的将豆腐用花生油炸了炸,再蘸着自做的红油辣椒未,就这简单的滋味,也让我惦念到现在。
如果碰巧在十一月份左右去同学家的话,我们能够从家家户户的窗台或者小院里悬挂的香肠、板鸭、酱肝中提前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尽管去的时候尚早,香肠尚未风干,淳朴厚道的妈妈仍会取下几节香肠,放在饭上蒸熟,不用切开一人一节放进我们的碗里,看到我们吃的满口流油而笑开了怀。
南康的荷巴胙牵连着我与带教老师许老师的一段友情。许老师是南康人,喜欢诗词与美酒,也喜欢做菜。文静、优雅的她把一些家常菜做的风生水响。
荷巴胙是南康的特色菜。将切成方块的猪肉配以炒熟的米粉加上八角等各种调料搅拌均匀,腌上1个小时左右,再用干荷叶包扎,上甑蒸上3小时左右。
吃荷巴胙需要有极致的耐心,那日下午,我被许老师早早的通知了说晚上去她家吃荷巴胙,尽管一直与许老师在谈论着美妙的诗词,但那晚,我仍然在清香四溢的等待中失去了耐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