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和戏说PK

按说心得和戏说都是老词,一点也不具有时尚的味道。这两个词一个缘于政治,一个缘于对历史的演绎,但这两个词现在都归到文化的范畴中来了,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确切的涵义,恐怕谁也说不清,我时常诧异于中国人词汇的超级丰富性,有多少词只能被意会,却无法探究词的本原,在这里也就无必要在概念上绕弯子了,那样做非但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会被概念所累。细想一下,原本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竞有许多的共通点和不同点,稍不留神就会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却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先说共通点:首先是范围趋同。心得与戏说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宽泛,任何职业、任何事物、任何观点、任何行为都可能产生心得,心得往往和体会放在一起,你对某件事或是某本著作有很深入地了解或是了解的较肤浅,都不妨碍你心得的产生,比如我从今天写博客,只要我有一篇文章发布,第二天我就可以和别人谈谈我写博的心得;还比如我正在看一本先哲的书,一大半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但我对其中的某一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也可以谈心得。世界上每天都发生无以计数的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可能都会有难以计量的心得。戏说也是如此,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戏说往往是因为使历史更贴近现实,所以我们常常以现代人的心态来描述历史,其中必然会掺杂一些想象的成分。而现在不同了,戏说变成了一件十分有趣的行为,所有的事都可以拿来戏说一番,想象中必定有合理的因素或不合理的成分,合理的部分可以叫做演义,不合理的部分可以叫恶搞。比如看见两个男女在一块,非要往男女之事上扯,若别人要追究下来,便可以称为戏说。因此,心得与戏说没有范围上的区别,同样一件事谈点看法叫心得,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就叫戏说。
其次是经验虚实:我们说人都会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大自然只给了我们人类几十年的光阴,掐头去尾,再扣除吃饭、睡觉、生儿育女等俗事,所剩已没有多少时日,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无疑是痴人说梦。要是有一个全能的上帝能给我们以海龟般的长寿,我猜想不知会有多少能人志士会成精了。所幸人是高级动物,他可以拿他山之石来为自己垫背,对别人(包括古人)的成就若是有点研究,便可以谈点心得,若是没有太多的研究则可以戏说。既是心得,则可以以古人观点取一段,再揉进些自己和别人观点的混合物,说些是是而非的话,旁人若是起疑心则说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旁人若是起崇拜之意,则话锋一转说是上文化大课。但话说得多了,难免也会露怯,自觉或不自觉地暴出一些戏说的成分。既是戏说,那就更不用负什么责任,古今中外,信马由缰,想到哪就可以说到哪,若是说的深刻了,便说是一点心得,若是说得连自己都不信了,则笑称此为戏说,不可当真。心得和戏说本身贯穿的就是虚实结合的原则,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就可以把实的说成虚的,把虚的说成实的,这样无论是心得还是戏说,都能使一些人无限地崇敬你。
再其次是牵强附会:心得和戏说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要拿远的人来说事,但光远还不行,还得大家都知道这人这事,否则你说了一个人,99%的都不知道,那你不是白忙活。就拿前段日子,有人戏说拿雷锋、刘胡兰等人来戏说,结果招致众怒,关键就是太近了,如果你要在水浒108将中随便拿一个英雄来戏说,人家保证拍手称奇,也可能接下来你就可以说心得了也说不定。所以有名要远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两个条件具备了,你就可以充分地极大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不是有人大谈圣贤先哲的心得吗,谈得大家羡慕得不能自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这里面就有戏说的成分,否则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成效呢?诸位不妨想一想,把古人的言与古人的行划上等号就是一大戏说,古人说是人要仁要义,这位就是仁义的化身。但这却不能放在今人的身上,谁都可能说出明哲之言,比如某位领导说要一心为公,但却不能说成他就是一心为公的化身,可放在古人那里却是适合的很。说是今人不如古人,应向古人学很多东西别人就信了,似乎只有古人才能做到言必出,行必果,那样的言行一致今人是做不到的。今天你说再多的有道理的话,只是在耍嘴皮子,而套用古人语录就很有说服力,没人去考证这个古人的为人如何。我想再过几千年,可能我们中间的某人也会被人以心得的形式传扬,当然在传扬的过程中若没一点戏说恐怕也不会有人会听。
说完了共通点之后,再来谈点异处,这是非常必要的,大同还有小异嘛!按字面来释,心与得两个都是有实在意义的,心代表诚,得代表实,但其中若有一项变了味,那这两个字的意义就都不存在了,比如心不诚,那得到的一定是不实的;再说看戏,戏本来不是真的,但它很象真的,我们看戏都宁愿相信它是真的,说起来呢,就比较复杂了,叫真假难辩,你信他就是真的,你不信它就是假的,也有的时候真话没人信,假话遍地流。所以我们总不能说心得等于戏说吧,那样对心得或是戏说都是不公平的。我经过仔细地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还是有不少的。一方面心得是相对个人而言的,它一般是通过朋友间交流的形式散布,你没见你走在大街上被一人拦住,硬要向你说说对某书的心得,你定会认为他的神经不好而避之不及。而最好的方法是找几个知几,泡上壶好茶,在大家心情都十分好的情况下,与大家谈谈对某件事的心得,看似发布,实则是寻求知音。而戏说则不同,他就是要在公众的场合下大肆地渲染,以博取人们对这件事的褒贬,动静闹得越大越好,最好使人人皆知,再争相传诵才感快意。
另一方面心得一般只能用嘴去说,而不宜过于冗长,只要把心里偶得的感受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关键是独特很重要,这样才能牵动别人的神经与你产生互动。可以是一个片断,也可以是一段的叙述,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感觉往往很是微妙,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往往一句感悟的话可以影响别人的一生,话不在多,有感则行。而戏说则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自圆其说,其表现方式亦成多元化,可以用嘴说,说得还要声情并茂,气宇轩昂,说到人越聚越多就更是来劲,甚至擦汗都要别人带劳才是最高的兴头。同时,运用电视、电影、出书等等所有有用的媒体都来表达。最好是每天人们在床上睁眼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