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面目

不能够轻易地人云亦云的评论,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在属实的历史资料里来还原这个人物的最真实的面目。
最近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安阳出土的曹操墓里,在各方媒体的大肆渲染下,所有人都对这个颇为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坟墓存有好奇之心。
据报道,在该坟墓里出土有200多件文物,陪葬品不算奢华,没有任何的金银,可见当时是实行薄葬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关于曹操的生平与七十二疑冢。曹操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在三国那样的乱世,如若没有野心,又从何统治天下,曹操的一生,应该是值得让人敬佩的英雄,否则,又怎么能够在动荡的三国里,建立自己的政权。当然,应该要撇开其他的野史来综合评论的。
在那段网络视频里,有很多人从客观的角度去评论曹操。
记得王立群在视频里说:“对于曹操来说,他的形象在宋朝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还是肯定了曹操是个大英雄的身份的。从他所写的祭文就可以肯定这点,至于为何到了宋朝,曹操的形象发生如此之大的转变呢。这是因为当时是社会文风,还有那些历史评书,大肆渲染反曹的意味,加上当时的政治局面,所以奠定了曹操的形象的转变。”
至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在明朝的小说里就已经有了描述。也许是因为小说的描述,所以人们对曹操的坟墓,自然起了好奇之心,况且,他不是别人,是被人们誉为“奸臣”的曹操。因为此种原因,才会使曹操与七十二疑冢披上迷雾。许劭曾经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若没有那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野心没有得到体现,他就不能做到统一南方。纵观其一生,都是与政治、军事相连一起的,可见,在政治与军事上,曹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在诗词方面,《龟虽寿》里便可以体现到他到年老仍然有着雄心壮志。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为何我们看到的,评论他的都是不好的呢?片面,总是会成为不能客观评价他们的原因,其根本原因便是社会的风气,周围的环境与评书小说的渲染,等等的原因才会造成这样的观点。
讹以传讹,大多数都存在不可信的成分,他们不是抛弃历史,而是私自篡改历史,也许他们的小说创作与评书之间,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若没有读过真正史实的话,仅凭当时的风气来作为创作的背景的话,是否有些仓促与不符实际呢?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自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他们的出发点亦不相同。没有人会否定《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只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客观,不能单凭某些片面之词去否定一个人的历史功绩。
历史的洗刷,许多轻抚的尘埃,都被沉淀下来,历史的长河,在记录的同时也给我们许多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去追寻着。
曹操的一生,只留下后人的评说吧。滔滔沧海,在驻足望去的时候,风卷云沙,都会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