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手记(二)--晋祠,空泛的朝拜

山西手记(二)--晋祠,空泛的朝拜

法场散文2025-07-04 15:53:50
祠,祭也,犹继嗣也。“祠”字从示,从司,“示”乃先祖,司为场所。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祠”之本意当为祭祀先祖之庙堂。
祭祀是一条便捷的通道,通过祭祀人类便有了诉说的空间,便有了寄托祈愿实现幸福的可能。在默默的祷念中,人可以沟通远古,通达神明,并且知其根本,不忘铭记祖恩。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祠是山西人寻求人文超越的一个精神依托,三晋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它的源头。站在晋祠入口,你分明可以感觉到人类因寻找超越而具有的沉重感,而沉重之感正是崇拜的开始。人类的精神崇拜应该是从祖先崇拜开始的,继而有了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泛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其主要建筑及其附属物又无不以人的精神超越为原动力而被构建,被创造。“凡祀之义,一曰报功,二曰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勉恩崇树功利而通圣王之务”。所以,凡祀之务,必以崇恩、旺嗣、祈愿为要。如果说对自然神的祭祀出于报功,那么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和报恩了。武侯祠,屈子祠,包公祠,以及各式有名无实的正乙祠,忠烈祠,这祠那祠,在建筑排列布局上大概只有晋祠把“祠”的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
过会仙桥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三间献殿,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放栓叉,形如凉亭,灵巧却不失豪放。游人入期间,一柱香,一叩首,身之气血,心之魂魄,就在这缭绕的青烟之中被悄悄羽化,慢慢蒸腾。于是,人的五谷之气便在这默念祷告之中接通河川,通达天庭。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有桥一座,桥面方正如台,桥下一水池,桥形下斜,边缀勾栏,状如鸟翼,曰鱼沼飞梁。古人以圆为池,以方为沼,沼中植鱼,暗合天圆地方之意。梁思成先生称鱼沼飞梁“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实为可贵”。其实只要站远点看,它就是一个四面通达上圆下方的祭坛,其形制之独特,寓意之空灵,称它为晋祠三绝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晋水之源有三,一善利,二鱼沼,三难老。难老之泉清冽通透,长年不息,因有了水母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传说,难老之水便多了几份空灵与婉丽。水母楼前有一石堰将水三七分流,水镜台,对越坊,公输子祠,同乐亭,朝阳洞,唐叔虞殿,东岳庙,文昌宫,唐碑祠等建筑环列四周,各路神仙,历代诸侯将相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空间。我常想,中国人的原始崇拜为什么很难上升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宗教?很可能,我们的先民大约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泛图腾时代,以至于我们今天都不能确定究竟谁才是这个民族真正景仰的对象。即便是龙——这个让中国人爱它也恨它,赞美它也诅咒它的怪物,在每一个中国心中都会有它千变万化的形象。如同西湖边上既有苏小小也有岳飞庙,既有武松墓也有秋谨祠一样,晋祠把能够搜罗到的偶像统统搬到了一起。
在一个他乡游客的眼中,晋祠的神圣与庄严是隐匿的,无论你游得怎样仔细,都无法让它变得真切起来。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空泛的朝拜让一个他乡的游客凭添了几分落寞和茫然。
一株坍塌的古柏,树梢由另一株古柏稳稳接住,据说种植年代可以上溯到西周,就是说它的年龄已在三千年以上,俨然一位阅尽人间的神明,沧桑得像个寓言。“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如果古柏有性,它该告诉我们多少世事浮沉,沧桑变迁的故事呢?苍烟早已散去,天空依然明亮。也许,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匆匆的过客,但只要稍做停留,历史的云烟就会梦幻般滚过心头。历史不会老去,人类关于福祥灾祸的祈求也将继续,永无穷尽。
因为原本,我也是追寻着一个美丽的芳影而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