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黄昏雨。
灰黛色的云朵逶迤飘过,潺潺的雨声滑过耳际,空气中渗着潮湿的气息,风儿捎来你的消息,压抑不住的轻颤。
如果说您对我们班的同学有偏爱的话,那就是我。犹记得,刚刚开始学写作文,题目为“我喜欢____”,我填上“桃李”。
我喜欢桃李。
我总听人们对您们说“桃李满天下”,而您们脸上总是堆满笑容。以后听人家说“桃李”或是看到桃与李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所以我非常喜欢桃李。
桃李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又很好吃,酸酸甜甜的,我很喜欢吃。可惜,妈妈不许我多吃。
依稀记得是这样写的,然后您就在班里表扬我说写得很好很特别,能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虽然文笔不是“酸酸甜甜”的,而是“青青涩涩”的,但还能通顺,初学者能这样,已经很好了。
以后的日子,每每桃李成熟的季节,您总会称上一斤两斤的,然后就把我叫到您的房间,我们一起洗桃李吃桃李,您还叮嘱我:别告诉别人,这就当我俩的秘密,但你也得答应我,你在别处不能再吃了,因为吃多了确实对身体不好。与您的这段桃李情缘一直持续到毕业。别后的日子,每每桃李成熟的季节,总会独自默默的想起这段桃李情缘,想起您那矫健的身姿,想起您那亲切的面容,想起您那谆谆地教诲,想起您那殷殷的期许。
耳边犹萦绕您的话语:选桃李——洗桃李——吃桃李,它固然简单,而且再熟悉不过的,但复杂就是由很多简单错综交汇而成的,它与写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选桃李如同搜集素材,洗桃李如同构思选材,吃桃李如同落笔成文。记得当时我就戏称您的这番话为“桃李公式”。
您还有一套“桃李哲学”。那一次,您在一边洗桃李,而我在您旁用纸巾擦拭干您洗过的,您拿着尚带水珠的一颗,指着果蒂处对我说:“这一凹处它虽然蓄满水,但你用纸巾一擦就干了,而你看我正在洗的这桶水,你得用多少纸巾才擦得干啊,你想想,这是什么道理?”
“容量大小不同了。”“果蒂的凹处浅,桶的凹处深,因为浅小,易自满,擦之即干。因为深大,用之难竭。而学问,如果浅少,则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是深大好啊……”
……
有桃李的日子,总能洗出一套“桃李理论”,总能吃出一番“桃李人生”。这段桃李情缘为我的生活注入了清冽的甘泉,为我的笔锋注入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更为我的心底注入了对您的敬与佩。只记得在我稚嫩的思想中,您带给我太多的思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您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您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领悟,对文学的理解都深深的影响着我。
一阵酸楚,泪无声滑落。又是桃李成熟的季节,您匆匆地走了,走了,永远。记得您教我读诗的日子:“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我跑到窗前,抬头仰望,雨太密集了,乌云与金边都看不清。
呵,我最敬爱的长者,模糊之间,我似乎见到了您临立于桃花李树间,在那开得灿漫的花丛中,有您安详的笑靥与无限期许的目光。安息吧!我最敬爱的长者,这段桃李情缘会延续的,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