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记“嫦娥”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3日18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所有中国人,特别是研制、发射“嫦娥一号”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像送“嫦娥”远嫁一样,有隔不断的亲情,有说不完的心语。因为从娘家(地球)到婆家(月球)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公里,奔月过程中发动机至少需要长时间点火10次,经历至少4次变轨,完成总里程100万公里的奔月行程,才能到达指定的绕月轨道,成为月球卫星进行绕月探测。可谓万里迢迢,前途难卜,控变复杂,命悬一线。人们对“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不免为其旅途能否顺利而捏一把汗。然而担心之余,人们把这种担心化着了对“嫦娥”的深深的祝福和对月亮的美好遐想。因为“嫦娥奔月”是中国人由来的夙愿,“嫦娥女儿”凝聚了无数科学家、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倾注了全中国人的爱。人们像孕育、培育自己儿女一样倾尽了对“嫦娥”的心血,像送嫁自己心爱的女儿一样充满了对“嫦娥”的牵挂和依恋,念着她的身世,惦着她的平安,振振有词她的心路历程。
在古代的传说和科幻小说中,金色的月亮,是诱惑人类的迷宫,是弥合爱情的殿堂,是赐予力量和精神的圣地,是成就美好事物的天堂。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个叫万户的官员,因向往嫦娥奔月,竟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椅背上的47支火箭,欲将身体发射到月球上去,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虽然粉身碎骨,然600年后,其梦想已由愿望成为现实。为纪念他的超人梦想,天文界已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首先从大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的诗句得以启示,文学启迪智慧和心灵,人们对月亮开始翩翩浮想。于是便有了“玉兔煮药,嫦娥奔月,吴刚折桂,张果佬砍树……”等诸多神话和传说。不但东方人有对月亮的美妙遐思,西方人同样也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抑或冰轮充满了想象,中西合璧,思想融通,把个月亮想象得完美无瑕。许多早期的火箭和航天专家,包括明万户、意大利伽俐略在内,都是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开始最初的月球探索,而后逐步走向严谨的探月研究的。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的脚步,缓慢而艰难。
其次,出自月球对人类的无穷诱惑。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已经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达123次。在近50年的月求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着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可挑战和失败却总是紧密相连。直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才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噢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之后的三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在那个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在这场狂热的登月热潮中投入了近乎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设备,抛开得到的总不与投入成比例不说,还一次次挑战一次次失败,致使狂热不得不降温。于是,随即而来的是长达20年的冷落与沉寂。直到1994年,美国宇航局再次发射了“克莱门丁”号环月探测器,这才重新启动了探月计划。进入21世纪,日本、印度也加快了进军月球的步伐。
而在我国,受历史、技术和经济诸多原因的影响,在美苏大展探月计划的时候,尽管有五千年文明史和曾经有过四大发明史,面对并不只属于美苏的月亮,人们只有遐想,只有望月兴叹,可对月梦想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在1962年,中国人就开始了对月亮的探索,其中的艰难和曲折鲜为人知。1994年,中科院开始正式提出探月构想。在将近十年的过程中,围绕“探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反复的辩解与论证,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老生活在摇篮中,外层空间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另一生存之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先机,我们就会失去对外层空间利用的制控权。虽然美苏已有一些研究,但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你不去研究,它永远都不能属于你自己。这样长达十年的思考与论证,终于使中国对月球的探测有了定论。2000年10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巨官员代表国家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我过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向外表露的探月决心。一个月后,中国政府以航天白皮书的形式表示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对月探测的预研究,至2003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4年孕育和研发,今天终于让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中国的“嫦娥”,中国人世代以“嫦娥奔月”为美谈的传说已经成为现实。
祝福“嫦娥”,祝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