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协的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烬成灰泪始干。能量守恒定律,万由引力学说,蒸汽机,电力,磁场,原子……主观一定要适应客观存在,同时也能动地认识与发展着客观。这就是中国智慧与西方智慧的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烬成灰泪始干。
能量守恒定律,万由引力学说,蒸汽机,电力,磁场,原子……
主观一定要适应客观存在,同时也能动地认识与发展着客观。
这就是中国智慧与西方智慧的不同所在。

一、钥匙
1、从背景上看
①中国地广物博,人口较多,故自古人们欲望的起点是更多的名利与更多的财富,自身的生存观与空间的紧迫感并不是很强。也正是在这种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上,才产生了五千年来的经典历史文化,更为思想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这种思想是一种平衡,是一种束欲,是一种关爱,是一种和协。平衡的是资源,束缚的是欲望,关爱的是人性,和协的是社会。
②西方地少物薄,邻海城市较多,人口相对较少。故自古人们欲望的起点更多的是生存的可贵与空间的渴望。而在长期的贫脊与对财富的渴望中,西方的智慧自此爆发,人们希望用各种手段来达到此种目的。祈祷,探险,贸易,战争。这样的客观状况也为飞速的客观改造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思想是一种渴望,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变革。渴望的是资源,满足的是欲望,发展的是生产力,变革的是社会。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科学是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改造事物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工具。而打开这个工具箱的钥匙就是智慧,智慧是在矛盾中产生的,不同的矛盾诞生不同的智慧,而不同的智慧也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客观物质是唯一不变的,而如何去认知、如何去改造、又如何去利用,这才是须要智慧的本原。故没有广博而深遂的智慧,就很造就生博大而精深的科学。

二、道德
中国的《说文解字》中:道,路也;德,向上也。向上的路是为道德。这与人的本性渴望有关,人总是向往着天空,无论是广阔,还是自由,无论是神秘还是追求,无论是高远还是神圣。从古至今人们这种渴望一刻也未曾停息过。故把思想上最高的境界定义为道德可见其深意。
古义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高尚的象征,而非今西化成分较多的一种品格衡量的标准。
故老子宣道,孔子明德。
《道德经》开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音:较)。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够看到的道路不是真正的道路,能够马上理解的道理也不是真正的道理。这句里最关键的是实践,道路是人走出来的,道理是人研究而得,简单的拿来主义或是形而上学是不会理解其真正的奥义的。只要在路上的实践与感悟真正化为自己的智慧方得其道也。名可名非常名,更是如斯,世界形成之时是没有名的。当有了名万物方才相应得名。更可证明,名并非物质其本原,只是人对其称谓的一个符号而已。所以要有主观一定要适应客观的哲学思想。故以无欲对真空,以有欲看变化得轨迹。无欲之时看到的是真理与本原,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有欲之时得到的是科学与规律。有欲方能得知,得知方能格物,格物方见其始末,不知始末者无以知天下也。道与名的实践,前者多重主观感悟,后者多重客观实践。而同成于天地之始,相互作用与影响谓之为玄。他们作用于万物,使之万物间又有相互之作用与影响,故为玄之又玄。这种规律才是万物本原的认知法门呀。
《大学》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静而能安,安而能虑,虑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则近道矣。

至大之学问根本在于:明白如何向上之道,如何使万民理解此道不断有新的气象,在于让天下都顺应此道至一个大善之境界。只有深刻理解了这种道,才能定制相应的目标,有了固定的目标方能静逸其心,静心方能安思,安思便可从心所欲以虑其事,虑事物之变化得到它运动的轨迹。万物的荣枯,世事的始未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只有知道这种规律并能发展其本原,方能明德,近道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先前的人要想明白如何让天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道理一般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国治理好,就要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族治理好,就要先把自身修为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而要提升自身的修为,就必先找到自己心之所向,而如何找到自己心之所向?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纯正无私,而要拥有这种纯正的信念,就必须有此方面丰富的知识与才学,而掌握这种知识与才学的目的就是在于使自身免受各种物欲之影响。尽量客观地认知事物,理解事物,发展事物。
如果按照此种方法来作就会实现:真正得到了对物质的本原的认识才能真正获得相关的知识,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在此方面的意念真实不虚,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心端正不乱,有静逸之心方能使其身有所修为,自身的修为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进而感化与影响近身的族人。使得家族都有所觉悟以共达其道。家家能如此,国亦能如斯。国国能如此让天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道理方能真正的实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如果天下的都能按照此种道理来修身养德,那么不知本原而走错路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真正有道之人不被理解,而不懂道的人却很受重视的现象也会慢慢地消失了。

三、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
1、世界观。世界观指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注重的是精神与思维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大多趋向于人性关爱,像一些神仙虽都有人形与称谓,然在现实中都无从证实其存在性。而西方的基督耶稣却确有其人。在经典方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