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出发地,改革展新姿
长征渡口,贡江河畔,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县,那就是素有“六县之母”之称和闽粤赣“三省往来之冲,天下东南之一要区”的于都县。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是江西省最早建
长征渡口,贡江河畔,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县,那就是素有“六县之母”之称和闽粤赣“三省往来之冲,天下东南之一要区”的于都县。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是江西省最早建县的18个县、赣南最早的三个县之一,也是著名的长征出发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风藏气聚的于都县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之一,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1934年10月16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国工农红军就是从这里“星夜越过于都河”,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的。当年于都有6万多人参加工农红军,10万多人支前参战,光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16300多人,于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
于都县是江西省赣州市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现辖27个乡镇,总人口超百万,也是一个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近年来,于都县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紧紧围绕“选准发展项目,建立产业基地,培植龙头企业,辐射千家万户”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抓流通来促进生产,全县各类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雏形业已形成。
说到关于于都的经济发展情况,县长黄成林的话就做了最好的概括: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事实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油菜生产获得国务院的表彰。畜牧、水产实现了由家家户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特种养殖蓬勃发展,果业面积和总产值有了成倍的增长,果业已成为于都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支柱产业,林业水保工作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消灭育林荒山的目标,水保重点治理工作得到国家充分肯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县乡两级经济的增长点。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发展了一批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东方红水泥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县级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于都齿轮箱厂的摩托齿轮生产能力已跻身全国同行业的“三强”,经济效益居全省前列。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城市市场繁荣、活跃,国有商业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全县财政收入连续五年收支平衡,并提前两年实现“八五”财源建设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势头强劲,这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完成了319、323国道和214省道的路面改造基础工程,通信工程实现了质的飞跃,27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大部分乡镇建立了数字基站,电力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县城万吨水厂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县城供水状况。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改革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对外开放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招商引资领域大大拓宽,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于都县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外商投资环境优越,投资政策优惠,赣龙铁路经过本县,京九铁路距县城仅30多公里。于都地丽物繁,已探明的金属矿种25种130余处,是赣南重要的非金属基地,水力蕴藏量38.7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2万千瓦。可利用的林间草场面积38万亩,其中包括全国罕见、风光旖旎的江南第二、江西第一大高山天然牧场——屏山牧场,总面积达五万亩。
于都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春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国闻名的“百报长廊”和海内外知名的“唢呐之乡”便诞生在于都。于都文化馆是全国先进文化馆,于都图书馆是全国一级图书馆,于都县也被评为江西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地区,高楼林立的长征大道,江泽民书记题词的长征大桥,巍然屹立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把一个开放、繁荣、发展、兴旺的新于都展示在世人面前。
于都人民拥有辉煌的昨天,并创造了美好的今天,他们更着眼于光辉灿烂的明天。一幅更新更美的画图必将在21世纪的于都红土地上傲然展现!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野树的生命力》编后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