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火红的心

一颗火红的心

风潦杂文2025-08-16 19:55:48
从《南阳日报》上,一直看到陈立红老师的名字,诗歌或者评论。于是从心里判定,这个陈立红就是我们南阳人。后来,又从日报上看到陈立红老师结集出书了,心里有些莫名的欢喜,因为在文字里飞扬激情和热情的南阳诗人并
从《南阳日报》上,一直看到陈立红老师的名字,诗歌或者评论。于是从心里判定,这个陈立红就是我们南阳人。后来,又从日报上看到陈立红老师结集出书了,心里有些莫名的欢喜,因为在文字里飞扬激情和热情的南阳诗人并不多见,这令我欢喜。
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无缘看到陈老师的书,得知陈老师的诗集获得了南阳市文艺成果奖第二名,心里更是牵挂着。近日从文友东照那里借一本来翻阅。从牛皮纸袋里拿出时,封面上浓郁的那种红色背景,让人在瞬间迸发出“热情”这样的词汇,右下角一个黑白分明的地球图样,带给我一种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这两者的有机组合,带给我的仅仅是视角上的冲击吗?不,应该是意念上的冲击——千创百孔的地球,火红的一颗心,向我们彰显什么?
这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祖先:历史的面容》、《家乡:现实的背景》、《文明:未来的呼唤》,通读的感觉,就像序言中所说的是“一部诗剧”,连接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呈现了家乡,祖国和国际的广阔画面,让人感受到陈老师隐忧的激情和火热的内心。
这本集子的名字叫做《文明的呼唤》,就势必要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去做文章了!感受远去的文化,去寻觅流失的精粹,去呼唤文明的回归,一切与文化与文明有关的内蕴,都在这本诗集里得到闪现。在这本诗集诞生之前的2006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大事记载上,有着这样的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产业……”这在表明什么?陈老师的这本诗集会告诉答案的。
在捧读第一辑的时候,最令我心动的是这样几个句子:
“你腾起前蹄,巨人一样站立起来,
一团红色的火焰,
在绿色的旷野上跳跃奔腾。
豪放又凄凉地嘶叫,
阳光一样响亮八方。”(《马之草原》)
写这样句子的陈老师,年仅22岁,可谓是一匹年轻力壮的马,在草原上飞奔,在历史的舞台上飞奔,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飞奔。从字里行间,感觉着陈老师在黑夜里寻觅了很多年,痛苦了很多年,也由此充当了很多年的“夜行人”。在房屋里的烛光倒下,眼前的一切变为黑暗之后,“夜行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寻觅。或者,在那些黑暗中,陈老师了解了太多的历史,汨罗江里的亡魂,自杀的息夫人,还有老包这些人类祖先的黑暗经历,太白顶,铁塔,淮源这些文化渊源上的辉煌,这所有的一切,随着陈老师的足印,和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含义。
陈老师踏着祖先的足印,用一颗火红的心,在天安门广场,在高高的纪念碑前,和众多的先人不期而遇:“国旗展开高高的蓝天。/一只风筝,/正拉着一位老人的双手,在飞。”(《天安门广场》)看得多了,走得远了,黑暗的重压就发生了质的演变,一个崭新的时代来到了。一只风筝?什么样的风筝?一位老人?谁?飞!寥寥的几个词语啊,展示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巅,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一代设计师邓小平带着我们,带着中国,迈开大步向前飞奔了!
在这一辑中,陈老师再现了先人从黑暗到光明,从忧伤到微笑的历程。如果人类五千年的文化是一朵花的话,陈老师从叶子到花瓣再到花蕊,都一一作了提取,熬一碗文明的汤药,滋润每一位国人的肺腑。就像老师赞美的铁塔一样:“我赞美铁塔,/因为他不是钢铁做的,/因为他是百姓的创造,/因为他属于所有的眼睛。”(《赞美铁塔》)
第二辑《家乡:现实的背景》,单看这个名字就带给人一些感动,陈老师身处京都,对家乡却是念念不忘,因为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孕育了他的生命,滋养了他的身体,并且最大限度的包容了他青春的躁动和文化的凸现。
陈老师踩着家乡走出去,对家乡更是怀着深深的敬意,土地上的庄稼,以及照耀庄稼成长的阳光,河流,化肥,水份,庄稼的收成,时时的牵念着陈老师的心扉。家乡干旱了,水涝了,修公路了,牛羊少了,汽车多了,传统耕种的少了,走出家门做生意的多了,这大大小小的变化,甚至一头牛被偷走的事情,都在牵着陈老师的心。
家乡不大,可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千载的文明史,陈老师看着的是家乡,想着的却是更加遥远的地方。“打猪草的童年在山坡上眺望,/远方,一片苍茫……乡村的兄弟姐妹啊,/累了的时候就看看远方。”(《远方》)在远方,有一个对陈老师来说更为广阔的家乡,那就是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整个华夏土地。在陈老师坐火车呼啸着远离家乡的时候,看到了更多的农民工,看到了走出家乡流落在城市街头的大白菜,看到了从深山走到都市阳台上的菊花,这些些微微的变化,引发陈老师更多的感慨,可贵的是,这小小的变化,陈老师却思考的更远,结合是整个社会的大时代,结合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衍生自己的思考。
走得远了,依然回望家乡,父亲的劳作,母亲的叮咛,就变成了一把锁,深深锁住了一颗火热的心,是陈老师不敢怠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今的陈老师,担任着团中央“我们的文明”主题活动组委会、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信息部部长,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执行主编,站在这些职位上,对家乡,陈老师有着更深层次意义上的体会,来自家乡的那把锁,时时摆放在自己的心上。“出去的时候,/母亲说:把门锁上。/我就咣当把门锁上……锁是家最敏感的部位。/锁感谢钥匙,/我感谢母亲。”可以说,陈老师已经找到了一把新的钥匙,正在徐徐开启一扇民族复兴文化回归的大门。
很多时候,总在想,陈老师手里的这把钥匙,是用那颗火红的心铸就的,透着热情,闪着厚重,跟太阳一样,活力四射。陈老师诗文里有这样的句子:“这重量,/是青春的重量,/是人生的重量,/是一代一代农民的重量!”(《阳光的重量》)
陈老师在后记中说:“希望这些沾满历史风霜的作品,能够传达我的思考,为读者打开一扇洞彻历史、审视现实和展望未来的窗口,在喧嚣和浮躁中,呼吸清新智慧的空气,看到宁静永恒的风景。”是的,这的确是一部沾满历史风霜的作品,祖国的历史,家乡的历史,自己的历史,祖国的现实,家乡的现实,自己的现实,真的是一部磅礴大气的诗剧!
在第三辑《文明:未来的呼唤》中,更多的表现了陈老师在工作时的状态,电脑,互联网,美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