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三长”

小议“三长”

奕棋杂文2025-04-17 14:35:03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校的管理层次里出现了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所谓的“三长”。因为担任这些职务的不是有行政任命的学校领导。一般的都是骨干教师。手里没印,帽子上没翅。所以我把这个长字用引号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校的管理层次里出现了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所谓的“三长”。因为担任这些职务的不是有行政任命的学校领导。一般的都是骨干教师。手里没印,帽子上没翅。所以我把这个长字用引号引上,自己也曾先后担任过这些职务,现在,我是一个有行政任命的学校教务主任。我对“三长”的作用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受罪的年级组长。首先是受重重婆子的罪。我们不防安官级上数,年级组长上边有主抓年级的主任,年级主任上边有主抓教务工作的副校长,副校长上边有一把手校长。这是从纵向来看。在从横向看,还有不住抓这个年级的各个部门的主任,分工不同的副校长等。官多指示多,指示多了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该听谁的,不听谁的,那个该做,那个不该做,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难啊!二是受群众的罪。领导多,指示多,任务重,年级组长要落实,落实到哪里呢?不言而喻是要落实到他所领导的和自己一样的平头百姓的头上。历来是官管民,那么民管民效果会怎样?大家可想而知。三是受自己的罪。年级组长顾名思义应该是本年级最高的官,是“小校长”。教育的,教学的,教师的,学生的,工作学习的,常规管理的,等等……工作范围之广,难度之大,消耗时间和精力之多是可以想象的。但正是这样的工作却要落在一个既要上课教学,又要做班主任工作的普通教师身上。真可怜!
潇洒的学科组长。说学科组长潇洒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学科组长有名。学校各不相同,层次也各不一样,但是学科组长一般被认为是这所学校本学科水平最高的,能力最强的所谓“权威”教师。二是学科组长清闲。学期初一个计划,学期末一个总结,学欺中组织几次同学科的教师所谓的教研活动。一次一个或两个课时,临时想个题目,大家凑在一起,东家刘,西家猴,完事大吉。三是学科组长只有组织教研的任务,没有行政管理的任务,评课时,上天言好事。安排公开课因人而异,按需分配。总之为人的事情多,伤人的事情少。和可怜的年级组长比,学科组长真得很潇洒!
虚设的备课组长。一般的,学校都会在各个年级和各个学科的教师中设一个负责备课的备课组长。主要的是想让他负责组织本年级的备课活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想法虽然很好,但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往往不是评估备课组,而是评估个人。很多学校要把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派出一二三,在这种情况下,前边的美好想象,只能被竞争和保守的现实所代替。因此,所谓的备课组长就是徒有虚名了。
本文所议“三长”无意否定做为“三长”的个人,作为“三长”的个人都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承认的。本文所说得是在管理体制上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既然有主抓年级的主任,那为什么还要设年级组长呢?既然有主抓年级的副校长,为什么还要安排主抓的年级主任和年级组长呢?如果年级组长把教师、教学、教育、学生等各项工作都作好了,那么还要校长主任干什么?也许人们知道年级组长是不能完成理论上的职责的,所以才安排了主抓校长和主任,如果是这样,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思考之二,名不正,言能顺吗?三长虽然也称为“长”,但是还是普通的教师。不是领导的领导能够完成理论上所赋予给他们的领导的任务吗?既要完成一定的领导任务,那为什么不给他们正名呢?
思考之三,在“三长”身上责、权、利统一吗?有责无权必然受罪,有礼物权,虽然受罪但也多少得到一点补偿,有责有利无权,那就只能剩下那点利了。所以,责、权、利三者统一到“三长”身上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思考之四,普遍存在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三长”的存在和价值,值得怀疑和研究,那么,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的很多环节我们能不能也大胆的怀疑一下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