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是问题,人人都该成才

年龄不是问题,人人都该成才

剟拾杂文2025-07-22 20:33:25
娃娃脸,爱笑,健谈,酷爱体育运动,娄底双峰人。出生于1984年5月的邓露,被网友称为“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3月4日,邓露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他说:“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的成功完全可以复制!”(3月6日华声在线)
28岁被聘为湖大老师,成最年轻教授和博导,因简历被“晒”到网上,邓露一下子爆红网络。支持者有之,觉得邓露有能力、是人才,这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举措;但质疑者也大有人在,认为提拔太快、背后是不是存在“潜规则”,更有网民发出了题为《湖南大学的邓露,你个天才,让我等屁民情何以堪啊?》的帖文直截了当地进行质问。诚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选人用人最具说服力的工具。毫无疑问,我们理应尊重来自媒体以及民众的质疑之声,在工作上更诚恳的接受监督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纯洁性和选人用人的公平性;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弄权者和造假者无可乘之机、让公权力的威信得以树立。
然而时下某些人生出了一种可怕的“怪病”,一有年轻人受到提拔、得到重用,他们就不加思考、不问缘由地习惯性进行质疑。近年来,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年轻市长、最年轻县长、最年轻处长、最年轻厅级干部、最年轻教授……相继出现。从周森锋到闫宁,从焦三牛到邓露,凡是与“最年轻”挂上钩的,都成为了媒体用来吸引受众的噱头。似乎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质疑怪圈,不看表现、不理口碑,先拿来质疑一番。这是怎么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并认真进行反思。
从邓露成为最年轻教授这件事情来看,他走的是破格引进的人才的“捷径”,沾的是政策的“光”:2005年,邓露以专业第一的优异学习成绩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200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的SCI期刊论文;此后,邓露进入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美国美孚埃克森石油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2011年8月,邓露入选我国旨在引进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的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名单。他由此而破格担任湖南大学的教授和博导。邓露说:“我的成功完全可以复制!”是的,只要其他年轻人具备了他这样的条件,相信也一样是“最年轻的教授”。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辈有人才出。80后能否挑大梁,年轻人能否当大任,这个问题本身不该作为讨论的重点。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指出世界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甘罗十二岁拜相,小小年级创造了大作为,实践多次证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当然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年轻人因经历、阅历等限制,自身的能力、素质有待提升,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待改进。然而,如果对年轻有为的能者贤才过多的求全责备、处处掣肘,按部就班地来培养,一味以“多等等、再看看”而不放手使用,那么“不拘一格选人才”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空想罢了,“人人皆可成才”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一句口号。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是事业兴旺发达的第一保障。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才,年龄不应该成为制约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就不应该看年纪、看出身、看来历、看背景,而应该旗帜鲜明地放心、放手使用。不但人人皆可成才,而且人人都该成才。因此有关部门和领导要善于发现人才,充分利用人才,非常珍惜人才,海纳百川,广揽贤才,从各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