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谷子

昨天,看了“由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900公斤”的消息,着实令人振奋和鼓舞,在向袁院士表示祝贺和敬佩的同时,使我想起了小的时候村里曾经试验种植的唐朝谷子。记得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昨天,看了“由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900公斤”的消息,着实令人振奋和鼓舞,在向袁院士表示祝贺和敬佩的同时,使我想起了小的时候村里曾经试验种植的唐朝谷子。
记得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很低,在北方每亩地最多产粮食三四百斤。人们渴望多产粮食,就以村为单位(那时叫生产大队)搞试验田。我们村的试验田在村南,前面是一条小河,虽然不是很大,只有二亩地大小,每年试种农作物的品种可不少,有高粱、玉米、谷子、棉花、黄豆、地瓜等十几种,犹如一个百草园。试验田边有一条小路,是我们下河洗澡摸鱼、去田里挖野菜的必经之路,也是大人们到田里生产劳作的方便之路。
有一年的春天,我和小伙伴们去挖野菜路过试验田,发现竖起了好多牌子,其中一块牌子上写着“唐朝谷”。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各种农作物并不陌生,可对唐朝谷这三个字还是觉得好奇,便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禾苗已经有半尺来高,它们就像不知疲倦的孩子随着春风不停地跳动,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玉米、高粱的幼苗敦实、粗壮,谷子的幼苗很纤细,随着春风摇摆晃动。我们左看右看,唐朝谷子的幼苗与普通谷子的幼苗没什么两样。这时技术员大伯走了过来,我们不解地问大伯哪来的唐朝谷子,大伯告诉我们,是本村一个周姓的人在大学里任教,参与挖掘唐朝的古墓时,发现了谷子,便给村里寄来大约1000粒左右,进行种植试验。谷子这种作物的生命力真是很顽强,度过了2000多个春秋还照常发芽、生长。技术员大伯把它视为珍宝,倍加呵护,怕我们这些淘气的家伙搞破坏,带着威胁的口吻说:“你们几个给我听好了,谁要是把这谷子糟蹋了,我是不会轻饶的。”吓得我们直伸舌头,一溜烟儿地跑掉了。
从那天起,每次路过试验田,都能看见技术员大伯蹲在田头守护着宝贝,看起来他在观察唐朝谷子的每个生长环节,察看是否有病虫害,同时也在防范我们这些小捣蛋鬼。我和伙伴们固然是淘气,什么掏鸟蛋、捅马蜂窝、偷摘水果等等却是有的,祸害庄稼的事从来不做,何况是大伯喜爱的唐朝谷子。对于这唐朝谷子的重要性,那时候我们并不清楚,只知道大伯那样精心侍弄,便肯定它是重要的,所以也加入了保护它的行列,每次路过时也去细心地观察,期盼着它好好地生长。
一晃到了秋天,再次路过实验田时,被“百草园”深深地吸引住。火红的高粱、粗壮的玉米、雪白的棉花、金黄的谷子,真是高低错落、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唐朝的谷子更是叫人惊诧不以,谷穗和杆一样长,足有一米多,又粗又肥,金灿灿、黄橙橙,谷穗从杆的顶端弯下来,直触到地面,秋风吹过,摇摇晃晃,像似在展示自己;也宛如美丽的姑娘在甩动那长长的辫子,故意吸引人们的视线,真是让人喜爱得不得了。
啊,这就是唐朝的谷子,我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技术员大伯那么珍惜它,原来它的穗子这么长,是普通谷子的三倍以上,产量也应该是三倍以上吧。我那个时候还小,不懂得太多的道理,只知道这个谷子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能多产粮食。现在看来,在唐朝我囯农业生产技术应该是很先进的,不然怎么能有那么高产的谷子呢?可惜的是,第二年用产下的谷子再耕种时,不但没长出谷穗,就是谷子杆也只有一尺来高。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迷一直没有解开,也没有人去解。